德江“愛心媽媽”用愛編織幸?!皳u籃”
在德江縣高山鎮(zhèn)有這樣一群人,她們用點點微光守護著留守、困境兒童,用巾幗力量傳遞著愛和溫暖,用真情真意陪伴孩子們成長!她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愛心媽媽”。
不負所托,給孩子“媽媽式”的關愛
“每個孩子都希望被看見,被認可,尤其是留守、困境兒童,更需要我們大家共同的關心和愛護,作為一名社區(qū)黨支部書記更是肩負著責任和使命。”高山鎮(zhèn)方家社區(qū)黨支部書記、婦聯(lián)主席唐華說。
多年來,唐華走遍了方家社區(qū)的每一個地方,在走村串戶中,她對每家每戶的真實情況熟記于心,特別是在了解到社區(qū)兒童的真實家庭狀況后,她時常把孩子們當成自己的孩子一樣,用她的“母愛”貼心守護著孩子們的未來。
彭某辰是安居組的留守未成年人,其父母外出務工,家里就只有一個70多歲的奶奶照顧他,因奶奶年事已高,其父母不放心祖孫兩人在家里生活,外出時就將老人和孩子“托付”給唐華,讓她平時偶爾幫忙照顧一下家里,對這個孩子,唐華并沒有“偶爾一下”,而是經(jīng)常利用工作之余到家中噓寒問暖,除了給予物質(zhì)上的幫助,她還在精神上鼓勵孩子,讓其安心學習。有一次彭某辰半夜發(fā)高燒,唐華立即到其家中,利用自己多年村醫(yī)工作經(jīng)驗,為孩子進行了及時救治,更是寸步不離的照顧孩子到脫離危險為止。
除此之外,唐華還常常利用工作之余將村里面的留守未成年人召集在一起,利用村級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農(nóng)家書屋等陣地開展好書閱讀、趣味游戲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讓孩子們健康快樂的同時也收獲著滿滿的關愛。唐華時常說:“我也是個媽媽,也希望成為更多人的愛心媽媽”。
亦師亦母,給學生“被需要”的幸福
無獨有偶,同樣有著一顆“媽媽式”愛心的還有高山鎮(zhèn)堰塘村的一名鄉(xiāng)村教師,她扎根鄉(xiāng)村教育3年,用愛與堅守溫暖著留守兒童的心靈。她不僅傳授知識,更將大愛融入日常教學的點點滴滴,給予孩子們家的溫暖。她,就是用愛心教育學生的王永霞老師。
堰塘幼兒園開辦于2020年,最初的時候,村里面大多數(shù)孩子都在這里就讀,但漸漸地學生越來越少,如今留在幼兒園的只有9個學生,基本都是留守未成年人了,這些孩子父母親常年在外務工,導致父愛母愛的缺失,生活自理能力的不足,讓他們在懵懵懂懂中又變得小心翼翼。面對這群特別的孩子,作為老師,王永霞深知自己責任重大,從生活到學習,都給予孩子們無微不至的關心與愛護。
王永霞時常把孩子們放在心上,悉心照顧孩子們穿衣、吃飯、梳頭等等......也時常抱著孩子們講故事入睡,在她的心里,這些孩子不僅是她的學生,更像是照顧她自己的孩子一樣。時常,王永霞還利用放學或周末時間入戶家訪,和孩子們一起玩游戲,讓他們和在外的爸爸媽媽視頻聊天。久而久之,孩子們都喜歡喊王永霞為“王媽媽”。
當王永霞說起到堰塘村幼兒園與孩子們一起生活三年的場景時,她說:“孩子們就像小花朵一樣,雖然父母遠在外地,但是我要讓他們在幼兒園里也能感覺到家的溫暖,更要讓他們知道他們是被‘需要的’”。她以實際行動詮釋了教育的理念,更用真情溫暖著她的“孩子們”。
愛心走訪,給兒童“陽光般”的溫暖
高山鎮(zhèn)干部張廣麗,因為自己小時候有過留守的經(jīng)歷,她更加重視對留守未成年人的關心。在德江縣婦聯(lián)發(fā)出“愛心媽媽”招募倡議后,她積極響應,加入到德江縣“愛心媽媽”隊伍當中,并積極開展關愛陪伴、家教指導、困難幫助等志愿服務活動。她常常到轄區(qū)留守未成年人家中,詳細了解孩子們的學習、生活情況以及實際困難和需求,鼓勵他們勇敢面對生活中的困難,努力學習、快樂成長。
在一次走訪中,她發(fā)現(xiàn)留守未成年人田某雨不愛講話,總是悶悶不樂的坐在角落里,張廣麗知道后,靜靜地坐在田某雨旁邊與她聊天,傾聽她的想法,經(jīng)過多次交流熟絡后,田某雨也開始言語多了起來,身邊也多了很多小伙伴,臉上漸漸多了許多笑容!
為了更好的關愛留守未成年人,張廣麗在繁雜的工作之余還積極學習掌握關于如何與困境兒童溝通和心理疏導的方法及技巧理論知識,不斷提升自身關愛服務專業(yè)能力,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在高山鎮(zhèn),還有無數(shù)一群像她們一樣的“愛心媽媽”,她們?nèi)缤皇鴾嘏墓?,照亮了留守、困境兒童的天空,讓他們的成長之路充滿愛。
編輯:謝芳
二審:向麗華
值班編委:蒲智
總值班:郝從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