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周月嬋用柔肩為家庭撐起“一片天”
仲夏的驕陽似火,53歲的周月嬋像往常一樣,早早起床喂完丈夫的早餐后,開始一天的勞作。午飯時分,忙完地里的農(nóng)活,又急急忙忙地趕回家準備午飯,照顧癱瘓在床的丈夫和85歲的婆婆,忙完這些,又去忙地里的農(nóng)活。
一日三餐,一年四季,這樣的日子周月嬋走過將近18年。
故事還得從2007年8月15日說起。那是周月嬋終生難忘的日子,在廈門打工做架子工的丈夫早早地出門上班,卻遲遲未歸,帶來的卻是丈夫從5.5米高度摔下來的消息。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打破了這個家的幸福與安寧。
“當時得到這消息,腦殼里一片空白,手腳都不聽使喚了,怎么到的醫(yī)院都不知道。”周月嬋說著當時的情況,現(xiàn)在眼里還噙滿淚花。
在廈門第一人民醫(yī)院醫(yī)治39天,又轉(zhuǎn)到原解放軍第174醫(yī)院醫(yī)治一段時間后,幸運的是丈夫謝宏彪的命保住了,但因重型顱腦損傷、不完全性脊髓損傷,后半生都要癱瘓臥床。
當時大女兒11歲,小兒子9歲,還有年過六旬的公婆,千斤重擔都落到周月嬋身上。
“除了堅強還是堅強!上有父母要贍養(yǎng),下有子女要養(yǎng)育,還要伺候癱瘓在床的丈夫,同時還要替他維權(quán)。”周月嬋說著當時的困苦。
3年的維權(quán)路,周月嬋走得十分艱辛。身在異鄉(xiāng),不懂法律,丈夫當時是做外面工,勞務合同、意外保險等在那個年代不是那么健全,對于維權(quán)更是困難重重。好在有親戚朋友的幫助和法律的援助,最后醫(yī)藥費公司全額支付,還拿到了賠償。
周月嬋說,賠償雖然不多,除去“東奔西走”產(chǎn)生的費用和以前的欠債,也所剩無幾。
堅強的她帶著丈夫回到老家,靠種地、打零工維持生計。當時,她還不到40歲,一些關(guān)心她的人都勸她“另謀出路”,但這個柔弱的女子總是微笑著搖搖頭,努力踐行一個妻子、母親、媳婦的責任。
“自1995年結(jié)婚以來,他勤勞上進,對我也很好。即使他癱瘓在床,只要我還有動,都要盡全力照顧他,也給孩子們一個完整的家。”周月嬋說著當時的想法。
“這么多年,沒見她紅過一次臉,對謝宏彪照顧很好,只要他吃飯稍微軟口點,她都要趕忙去買點排骨來熬湯給他喝。”鄰居邱榮蓮說。
謝宏彪雖癱瘓在床近18年,但面色紅潤,屋里沒有異味,床上的被子床單干凈整潔,沒生過痱子、褥瘡;為了給謝宏彪解悶,周月嬋還給他買了智能手機,教他刷抖音,看視頻,了解“外面”的世界;怕他餓,床頭柜上隨時準備了各種零食和純牛奶;為了更好的照顧,周月嬋在他的床前安了一張小床,方便夜間隨喊隨到。
除了照顧謝宏彪,對公婆也十分孝順,每餐的第一碗飯端給婆婆,第二碗飯端去喂丈夫,忙完這些,才是自己的吃飯時間。
“她進門快30年了,我們沒分過家,從來沒和我們吵過架,紅過臉,有什么好吃的,總是想著我們,對我們一家人都非常好。”婆婆楊昌花說。
“周月嬋這種不離不棄,任勞任怨的精神在我們村已成為榜樣,對鄉(xiāng)風文明起到了促進作用,我們在村民院壩會、各種孝老愛親活動中,都會提出來表揚。”村支書田溢說。
十八年來,周月嬋說,有過無數(shù)的心酸和委屈,但想到,謝宏彪還活在人世,可以聽她講講話,訴訴苦,也是一件很幸福的事。如今,也算是苦盡甘來,兒女已長大成家,還添了孫子孫女,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近年來,政府考慮到他們家的實際困難,解決了謝宏彪、她和婆婆的最低生活保障,每月有將近1000元的收入,還為周月嬋安排了公益性崗位,在村里做保潔員,每月有400元的收入。
夕陽西下,周月嬋忙完一天的“活計”,在門前的小溪里洗去一天的疲憊,看著遇到泥濘和礁石也要一路歡歌向前的溪水,周月嬋臉上露出了會心的笑容……
編輯:徐霜
二審:申逸愷
三審:譚霜
總值班:王能方